狄利克雷 -級數是形如如下形式的級數
|
(1)
|
其中數論特徵 是一個週期為
的 整數函式,被稱為狄利克雷
-級數。這些級數在加法數論中非常重要(例如,它們被用於證明狄利克雷定理),並且與模形式有密切的聯絡。狄利克雷
-級數可以寫成 Lerch 超越函式的和,其中
是
的冪。
狄利克雷 -級數在 Wolfram 語言中實現為DirichletL[k, j, s] 表示模為
,指標為
的狄利克雷特徵
。
廣義黎曼猜想推測,黎曼 zeta 函式和任何狄利克雷 -級數都沒有實部大於 1/2 的零點。
|
(2)
| |||
|
(3)
|
|
(4)
| |||
|
(5)
|
|
(6)
| |||
|
(7)
|
都是狄利克雷 -級數 (Borwein 和 Borwein 1987, p. 289)。
Hecke (1936) 發現了每個具有傅立葉級數的模形式與
|
(8)
|
狄利克雷 -級數之間的顯著聯絡
|
(9)
|
這個狄利克雷級數在 時絕對收斂(如果
是尖點形式),在
時收斂(如果
不是尖點形式)。特別地,如果係數
滿足乘法性質
|
(10)
|
那麼狄利克雷 -級數將具有如下形式的表示
|
(11)
|
它與狄利克雷級數絕對收斂 (Apostol 1997, pp. 136-137)。此外,設 為偶數整數,則
可以解析延拓到直線
之外,使得
1. 如果 ,則
是
的整函式,
2. 如果 ,則
對所有
解析,除了在
處有一個簡單極點,其復殘數為
|
(12)
|
其中 是伽瑪函式,並且
3. 滿足
|
(13)
|
(Apostol 1997, p. 137)。
數論特徵 被稱為本原的,如果 j-導子
。否則,
是非本原的。本原
-級數模
被定義為
是本原的級數。所有非本原
-級數都可以用本原
-級數表示。
設 或
,其中
是不同的奇素數。那麼有三種可能的具有實係數的本原
-級數型別。實係數的要求將數論特徵限制為對於所有
和
,
。這三種類型是:
1. 如果 (例如,
, 3, 5, ...)或
(例如,
, 12, 20, ...),則恰好存在一個本原
-級數。
2. 如果 (例如,
, 24, ...),則存在兩個本原
-級數。
3. 如果 ,或
其中
(例如,
, 6, 9, ...),則不存在本原
-級數。
(Zucker 和 Robertson 1976)。所有本原 -級數都是代數獨立的,並且根據以下條件分為兩種型別:
|
(14)
|
這些型別的本原 -級數表示為
。對於具有實數論特徵的本原
-級數,如果
,則
|
(15)
|
如果 ,則
|
(16)
|
並且如果 ,則每種型別都存在一個本原函式 (Zucker 和 Robertson 1976)。
前幾個本原負 -級數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EIS A003657),對應於虛二次域判別式的負值。前幾個本原正
-級數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EIS A003658)。
克羅內克符號 是模
的實數論特徵,並且實際上是模
的唯一型別的實本原數論特徵 (Ayoub 1963)。因此,
|
(17)
|
其中 是克羅內克符號 (Borwein 和 Borwein 1987, p. 293)。
對於 的本原值,克羅內克符號以
為週期,因此
可以寫成
個和的形式,每個和都可以用多伽瑪函式
表示,得到
|
(18)
|
的函式方程為
|
(19)
| |||
|
(20)
|
(Borwein 和 Borwein 1986, p. 303)。
對於正整數
|
(21)
| |||
|
(22)
| |||
|
(23)
| |||
|
(24)
| |||
|
(25)
| |||
|
(26)
|
其中 和
是有理數。關於
或
似乎沒有什麼普遍已知的結果,儘管有可能用已知的超越數表示所有
(Zucker 和 Robertson 1976)。
可以用超越數表示為
|
(27)
|
關於用已知超越數表示 和
還沒有已知的通用形式。Edwards (2000) 給出了
的幾個特殊情況的例子。一些本原級數
由下式給出
|
(28)
| |||
|
(29)
| |||
|
(30)
| |||
|
(31)
| |||
|
(32)
| |||
|
(33)
| |||
|
(34)
| |||
|
(35)
| |||
|
(36)
| |||
|
(37)
| |||
|
(38)
| |||
|
(39)
| |||
|
(40)
| |||
|
(41)
|
而對於 由下式給出
|
(42)
| |||
|
(43)
| |||
|
(44)
| |||
|
(45)
| |||
|
(46)
| |||
|
(47)
| |||
|
(48)
| |||
|
(49)
| |||
|
(50)
| |||
|
(51)
| |||
|
(52)
|
Bailey 和 Borwein (Bailey 和 Borwein 2005; Bailey 等人 2006a, pp. 5 和 62; Bailey 等人 2006b; Bailey 和 Borwein 2008; Coffey 2008) 推測了這個關係,實際上 Zagier (1986) 在大約二十年前就已證明 (M. Coffey, 私人通訊, 3月 30日, 2009),即 也由下式給出
|
(53)
| |||
|
(54)
| |||
|
(55)
| |||
|
(56)
| |||
|
(57)
|
其中後者的表示式歸功於 Coffey (2008ab),其中
|
(58)
| |||
|
(59)
| |||
|
(60)
| |||
|
(61)
| |||
|
(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