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歐幾里得指的是歷史上或邏輯上可以追溯到歐幾里得的鉅著《幾何原本》的一切,該書大約寫於公元前 300 年。
平面(卷 I-IV)和三維空間(卷 XI-XIII)的歐幾里得幾何基於五個公設,前四個公設是關於平面幾何的基本物件(點、直線、圓和直角),這些物件可以用直尺和圓規繪製(所謂的 幾何作圖的歐幾里得工具)。歐幾里得的第五公設,也稱為平行公設,在所謂的非歐幾里得幾何中被修改。
線段長度的比率表示數字,這是有意義的,因為當幾何形狀透過旋轉、平移或更一般地透過剛體運動(所謂的歐幾里得運動)放置在平面上的其他位置時,幾何形狀保持不變。幾何全等的圖形實際上是透過疊合來驗證的。這是笛卡爾在所謂的歐幾里得平面中對幾何進行代數處理的起點,也是現代歐幾里得度量和歐幾里得拓撲概念的遙遠起源。所有這些概念都可以擴充套件到三個或更多維度,在被稱為歐幾里得空間的抽象背景中。
歐幾里得演算法是歐幾里得描述的構造性程式,用於證明兩個正整數的最大公約數的存在,該程式在第七卷命題 2 中陳述,這是關於數字和算術的四卷書中的第一卷。歐幾里得環的定義出現在現代交換代數中,作為從整數環 到其他抽象環推廣此程式的推廣。
群論的部分內容也根植於歐幾里得數學,透過費利克斯·克萊因開發的幾何變換分類(即變換群),特別是伽羅瓦理論中實現的可構造性的代數特徵。後者基於可構造數或歐幾里得數的概念,歐幾里得數定義為僅用直尺和圓規從單位長度線段構造的線段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