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 30 是由 Stephen Wolfram 在 1983 年提出的基本細胞自動機規則之一(Wolfram 1983, 2002)。它規定了單元格中的下一個顏色,取決於其顏色及其直接鄰居。其規則結果編碼在二進位制表示中。上圖展示了此規則以及它在 15 步後產生的單個黑色單元格的演變過程(Wolfram 2002, p. 55)。
上圖展示了規則 30 的 250 次迭代。
從單個黑色單元格開始,連續世代由解釋數字 1, 7, 25, 111, 401, 1783, 6409, 28479, 102849, ... (OEIS A110240) 的二進位制形式給出,即 1, 111, 11001, 1101111, 110010001, ... (OEIS A070950)。
規則 30 分別是規則 86、135 和 149 的映象、補碼和映象補碼。
規則 30 格外引人關注,因為它具有混沌性(Wolfram 2002, p. 871),其中心列由 1, 1, 0, 1, 1, 1, 0, 0, 1, 1, 0, 0, 0, 1, ... (OEIS A051023) 給出。事實上,此規則被用作 隨機數生成器,用於 Wolfram 語言 中的大整數(Wolfram 2002, p. 317)。將中心列解釋為二進位制數並取連續位,得到數字序列 1, 3, 6, 13, 27, 55, 110, 220, 441, 883, 1766, ... (OEIS A092539)。此序列中為素數的成員是 3, 13, 883, 237051898781, ... (OEIS A092540)。
Jen (1990) 證明,在單個黑色單元格的初始狀態下,任意兩個相鄰單元格中達到的顏色序列不是週期性的(Gray 2003)。連續世代 , 1, ... 中的黑色單元格數
為 1, 3, 3, 6, 4, 9, 5, 12, 7, ... (OEIS A070952),這與直線
非常吻合。
在世代 0, 1, 2, ... 中白色單元格的最大連續數分別為 0, 0, 2, 1, 3, 1, 4, 2, 5, 3, 4, 4, 3, 2, ... (OEIS A100053)。最高水位線為 0, 2, 3, 4, 5, 6, 8, 9, 11, 14, 15, 23, ... (OEIS A100054),其出現在位置 0, 2, 4, 6, 8, 16, 32, 43, 46, 64, 128, 256, 512, ... (OEIS A100055; Weisstein, 10 月 31 日,2004 年),並且看起來非常像 2 的冪,在開頭附近加入了一些額外的值。
此結果源於 E. Rowland (2004 年 5 月 13 日) 的獨立觀察,即右側最大黑色單元格的序列為 1, 3, 1, 4, 1, 3, 1, 6, 1, 3, 1, 4, 1, 3, 1, 7, 1, 3, 1, 4, ... (OEIS A094603),其最高水位線為 1, 3, 4, 6, 7, 9, 15, 16, 24, 25, 27, ... (OEIS A094604),出現在世代 0, 1, 3, 7, 15, ... (OEIS A000225;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