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方程是關於單個變數 的二階多項式方程
|
(1)
|
其中 。 因為它是二階多項式方程,代數基本定理保證它有兩個解。 這些解可能都是實數,或者都是複數。
在吉爾伯特和沙利文的輕歌劇《彭贊斯的海盜》中,斯坦利少將以其對二次方程的知識給海盜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體現在“少將之歌”中,歌詞如下:“我是現代少將的典範,我掌握植物、動物和礦物的資訊,我知道英國國王,我能引述歷史戰役,從馬拉松到滑鐵盧,按類別排序;我也非常熟悉數學問題,我理解方程,包括簡單方程和二次方程,關於二項式定理,我充滿了大量新知識——以及關於斜邊平方的許多令人愉快的事實。”
根 可以透過配方法找到,
|
(2)
|
|
(3)
|
|
(4)
|
求解 得到
|
(5)
|
這個方程被稱為二次公式。
已知最早的二次方程解法是埃及中王國時期(約公元前 2160-1700 年)的柏林紙草書中給出的解法。 這個問題可以簡化為求解
|
(6)
| |||
|
(7)
|
(Smith 1953, p. 443)。 希臘人能夠用幾何方法解二次方程,歐幾里得(約公元前 325-270 年)的《已知數》包含了三個涉及二次方程的問題。 在他的著作《算術》中,希臘數學家丟番圖(約公元 210-290 年)解了二次方程,但即使兩個根都是正數,也只給出一個根 (Smith 1951, p. 134)。
許多印度數學家給出了等同於二次公式的規則。 公元前 500 年左右的某些祭壇建築可能代表了方程的解,但即使是這種情況,也沒有關於解法的記錄 (Smith 1953, p. 444)。 印度數學家阿耶波多(475 或 476-550)給出了等比數列求和的規則,表明他了解具有兩個解的二次方程 (Smith 1951, p. 159; Smith 1953, p. 444),而婆羅摩笈多(約 628 年)似乎只考慮了其中一個解 (Smith 1951, p. 159; Smith 1953, pp. 444-445)。 同樣,摩訶毗羅(約 850 年)基本上掌握了現代的二次方程正根規則。 斯里達拉(約 1025 年)給出了二次公式的正根,正如婆什迦羅(約 1150 年;Smith 1953, pp. 445-446)所述。 波斯數學家花拉子米(約 825 年)和奧馬爾·海亞姆(約 1100 年)也給出了求正根的規則。
韋達是最早用解析方法代替幾何方法求解的人之一,儘管他顯然沒有掌握一般二次方程的思想 (Smith 1953, pp. 449-450)。
二次方程的另一種形式是透過將 (◇) 除以 得到
|
(8)
|
|
(9)
|
|
(10)
|
因此,
|
(11)
|
|
(12)
|
|
(13)
|
如果 ,則此形式很有用,其中
表示遠大於,在這種情況下,常用形式的二次公式可能會為一個根給出不準確的數值結果。 這可以透過定義來避免
|
(14)
|
這樣 和平方根符號下的項始終具有相同的符號。 現在,如果
,則
|
(15)
|
|
(16)
| |||
|
(17)
|
所以
|
(18)
| |||
|
(19)
|
同樣,如果 ,則
|
(20)
|
|
(21)
| |||
|
(22)
|
所以
|
(23)
| |||
|
(24)
|
因此,根始終由 和
給出。
現在考慮以形式表示的方程
|
(25)
|
解為 和
。 這些解滿足韋達定理
|
(26)
| |||
|
(27)
|
|
(28)
| |||
|
(29)
| |||
|
(30)
|
給定一個二次整係數多項式 ,考慮對於從某個整數集合
中取出的
和
,有多少個這樣的多項式可以在整數上因式分解。 例如,對於
,有四個這樣的多項式,
|
(31)
| |||
|
(32)
| |||
|
(33)
| |||
|
(34)
|
下表總結了對於簡單的 和小的
,此類可因式分解多項式的計數。 上圖還展示了
(紅色)、
(藍色)和
(綠色)的可因式分解多項式分數的圖。 令人驚訝的是,[-n,n] 的序列具有遞推方程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