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雖然一些作者(Beyer 1987b,第 34 頁)使用術語“雙二次方程”作為四次方程的同義詞,但其他作者(Hazewinkel 1988,Gellert et al. 1989)則將該術語保留給沒有三次項的四次方程,即關於 的二次方程。
費拉里是第一個開發出求解一般四次方程的代數技巧的人,該技巧被竊取並在卡爾達諾的《Ars Magna》中於 1545 年發表(Boyer 和 Merzbach 1991,第 283 頁)。Wolfram 語言可以使用內建命令精確求解四次方程Solve[a4 x^4 + a3 x^3 + a2 x^2 + a1 x + a0 == 0, x]。該解也可以用 Wolfram 語言代數根物件表示,首先發出SetOptions[Roots, Quartics -> False].
|
(2)
| |
|
(3)
| |
|
(4)
| |
|
(5)
|
其中右側的分母均為 。將四次方程寫成標準形式
|
(6)
|
|
(7)
| |||
|
(8)
| |||
|
(9)
| |||
|
(10)
|
分別消去 、
和
,得到關係式
|
(11)
|
|
(12)
|
|
(13)
|
以及它們的迴圈排列。
費拉里是第一個開發出求解一般四次方程的代數技巧的人。他將他的技巧(該技巧被竊取並由卡爾達諾發表)應用於方程
|
(14)
|
(Smith 1994,第 207 頁)。
透過進行 如下形式的替換,可以從一般四次方程 (◇) 中消去 項
|
(15)
|
因此
|
(16)
|
令 ,因此
|
(17)
|
然後得到標準形式
|
(18)
|
其中
|
(19)
| |||
|
(20)
| |||
|
(21)
|
可以透過將四次方程寫成允許其代數分解的一般形式,然後找到使其成為這種形式的條件來求解四次方程。為了使其可分解而必須求解的方程稱為預解三次方程。為此,請注意,如果四次方程可以寫成兩個平方項的差,則它是可分解的,
|
(22)
|
事實證明,可以透過在方程 (◇) 中加上和減去 (其中
目前是任意量,但稍後會指定)來獲得這種形式的因式分解,得到
|
(23)
|
這個方程可以重寫為
|
(24)
|
(Birkhoff 和 Mac Lane 1966)。請注意,第一項立即是一個完全平方 ,其中
|
(25)
|
如果選擇 以便可以在其中完成平方,則第二項將是一個完全平方
|
(26)
|
這意味著我們想要
|
(27)
|
這要求
|
(28)
|
或
|
(29)
|
這就是預解三次方程。
由於三次方程的解析解是已知的,我們可以立即代數求解方程 (29) 的三個解之一,例如 ,然後將方程 (29) 代入方程 (26) 得到
|
(30)
|
其中
|
(31)
|
因此 Q 是 x 的線性函式,而 P 是 x 的二次函式,因此每一項 和
都是二次的,可以使用二次公式求解,從而給出原始四次方程的所有四個解。
顯式地,將 、
和
代回 (◇) 得到
|
(32)
|
可以透過進行替換來簡化
|
(33)
|
這給出了預解三次方程
|
(34)
|
令 為 (34) 的實根,則原始四次方程的四個根由方程的根給出
|
(35)
|
即
|
(36)
| |||
|
(37)
| |||
|
(38)
| |||
|
(39)
|
其中
|
(40)
| |||
|
(41)
| |||
|
(42)
|
(Abramowitz 和 Stegun 1972,第 17 頁;Beyer 1987a,第 12 頁)。這個結果有時被稱為四次公式。
解決四次方程 (◇) 的另一種方法定義了
|
(43)
| |||
|
(44)
| |||
|
(45)
|
其中第二種形式來自
|
(46)
|
並定義
|
(47)
| |||
|
(48)
|
這個方程可以用原始係數 、
和
表示為
|
(49)
|
這個三次方程的根然後給出 、
和
,並且可以求解方程 (◇) 到 (◇) 以獲得原始四次方程的四個根
(Faucette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