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測地圓頂是對 柏拉圖立體 或其他 多面體 進行三角剖分,以產生對 球體(或 半球體)的近似。第 階測地化操作將多面體的每個多邊形替換為該多邊形的 外接球 上的階數-
正則鑲嵌的投影。
上圖顯示了 立方體、十二面體、二十面體、八面體 和 四面體(從左到右)的基本體(頂行)和 1 到 3 階的測地化(從上到下),使用以下方法計算得出Geodesate[poly, n] 在 Wolfram 語言 包中PolyhedronOperations`. 使用略有不同的方法計算的測地多面體在 Wolfram 語言 中實現為GeodesicPolyhedron[poly].
第一個測地圓頂於 1922 年在德國耶拿的蔡司光學公司頂部建成,作為其天文館投影儀的投影面。R. 巴克敏斯特·富勒隨後普及了所謂的測地圓頂,並對其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富勒最初的圓頂是由 二十面體 構建的,方法是在每個 多面體頂點 周圍新增 等腰三角形,並稍微重新定位 多面體頂點。在這樣的圓頂中,多面體頂點 和麵的中心都不一定與中心距離完全相同。但是,這些條件近似滿足。
在 Kniffen (1994) 討論的測地圓頂中,多面體頂點 角的和被選擇為常數。給定一個 柏拉圖立體,設 為邊的數量,
為頂點的數量,
|
(1)
|
為在 多面體頂點 相交的邊的數量, 為構成 多邊形 的邊的數量。將舊 多面體頂點 點的角度稱為
,將新 多面體頂點 點的角度稱為
。那麼
|
(2)
| |||
|
(3)
| |||
|
(4)
|
解出 得到
|
(5)
|
|
(6)
|
並且
|
(7)
|
多面體頂點 之和為
|
(8)
|
Wenninger 和 Messer (1996) 給出了用於求解測地圓頂中任何測地弦因子和二面角的通用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