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1631 年出版的稀有著作《代數學院》(Academiae Algebrae) 中,J. 費爾哈伯發表了關於前 個正整數的冪和的若干公式。關於費爾哈伯著作的詳細分析可以在 Knuth (1993) 以及經過少量修訂的 Knuth (2001) 中找到。
在費爾哈伯提出的結果中(沒有說明這些結果是如何推匯出來的),有奇次冪的和
|
(1)
| |||
|
(2)
| |||
|
(3)
| |||
|
(4)
| |||
|
(5)
| |||
|
(6)
| |||
|
(7)
| |||
|
(8)
| |||
|
(9)
|
其中 。雖然費爾哈伯認為對於所有冪
,以
為變數且符號交替的類似多項式將繼續存在,但雅可比 (Jacobi) (1834; Knuth 1993) 首次發表了嚴格的證明。
求和公式 有時被稱為尼科馬科斯定理。
用 直接表示冪為
, ..., 10 的這些和,得到
|
(10)
| |||
|
(11)
| |||
|
(12)
| |||
|
(13)
| |||
|
(14)
| |||
|
(15)
| |||
|
(16)
| |||
|
(17)
| |||
|
(18)
| |||
|
(19)
|
雖然費爾哈伯沒有意識到(也沒有發現)伯努利數或調和數,但 k 從 1 到 的
次冪和的一般公式可以用閉合形式給出,如下所示
|
(20)
| |||
|
(21)
|
其中 是廣義調和數,
是克羅內克 delta,
是二項式係數,B_i 是第
個伯努利數。
在他的著作中,費爾哈伯還考慮並(正確地)聲稱,當 3, 5, ... 時,
,
, ...,
的
重求和是
的多項式。更多細節由 Knuth (1993, 2001) 給出。
這些冪和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稱為“費爾哈伯和”。